供稿、供图:张阡陌 编辑:陈文婧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德语系于10月19-20日成功举办了一场聚焦德语语言文学新视角、新动向、新使命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议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语语言文学研究”,设有4场主旨报告和“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日耳曼语言学和翻译学”2场分组报告。来自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特里尔大学、维也纳大学、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莱比锡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等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9日下午16时,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正式开启,开幕式由德语系副主任汪亚利主持,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副院长张勇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词。他对出席会议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特别鸣谢维也纳大学 Matthias Meyer 教授、特里尔大学Susanne Kabatnik 教授、威尔士斯旺西大学Julian Preece教授以及勃兰登堡工业大学Michael Szurawitzki教授对此次会议举办的大力支持。张勇表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和社会变革对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当代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边界的特点和趋势。他指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德语系与德国、奥地利共八所著名高校的成功合作,包括疫情期间的线上研讨会、论文集出版以及学生交换项目,为双方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疫情的缓解,国际交流日益密切、高校合作日益频繁,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将在此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
作为参会海外合作高校代表,维也纳大学Meyer 教授进行了会议致辞。他着重强调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研究领域和研究环境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取得丰硕的成果。Meyer教授对会议的组织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希望中国的德语专业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前往奥地利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大会主旨报告环节。Meyer教授在其题为“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再次)面临危机——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的报告中,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危机的定义、成因和解决途径。Meyer教授强调,尽管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似乎自1945年以来一直处于某种持续的危机状态,但危机也提供了重新定义未来的视角。他呼吁对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并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学科的持续发展和相关性。
Preece教授在题为“埃利亚斯·卡内蒂在英国,1939-1972:一个流亡作家如何应对语言问题”的主旨报告中,总结了这位多语言作家在英国的生活和创作经历,通过一些尚未发表的文摘阐述了他作为流亡德国作家的语言处境,并解释了他如何在所有语言的权势差异之间进行动态调整,以便更好地捕捉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入。
Kabatnik教授作了题为“社交媒体中[德国X]+图片的多模态构式”的主旨报告,探讨了“Deutsche X”这一新兴的多模态语言模式在社交媒体中的使用和意义。她分析了如何通过将德国文化元素与国际知名参照物对比,并配以图片,来构建这种表达形式,并基于多模态构式语法揭示了这种模式如何结合文本和视觉元素来创造特定的交际功能,如讽刺、批评和社会评论。
三场主旨报告深刻探讨了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危机、多模态研究以及流亡文学的课题,内容充实,视角新颖,极大地激发了与会者对这些主题的兴趣和深思。在互动环节,主旨报告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现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20日下午,首先进行的是论坛的文学分会场和语言文化分会场报告。共有14名博士研究生从德国现实主义中的人类形象、社交媒体视频的跨文化适应策略、德语数词词性分类问题、《东周英雄传》漫画翻译分析、林语堂《孔子》中的孔子形象等多角度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异彩纷呈,各位与会师生认真聆听,激烈讨论,碰撞出思想和学术的火花。
分会场报告结束后,Szurawitzki教授作了主题为“微信中的自动化功能”的闭幕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分析了自动化在微信公众号和个人用户互动中的应用,涵盖了自动化处理用户消息、聊天机器人、自动分组和自动推送消息等自动化实践,以及个人账户中的自动翻译和语音转文本等功能,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语言交际的新模态。
为期两天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落下帷幕,此次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通过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开阔了学术思维,拓宽了国际视野,在研究课题上获得了丰富的启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正面临新的挑战,体现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德语系在过去已成功举办过两次线上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网络云空间,我们得以跨越地理距离,共同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文化的交流与学术的碰撞,这正是新时代学术研究与合作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开放和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网络,深化与全球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学术思想的自由流动和创新成果的共享,推动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
(审核:杨晖、徐嘉)